踏进征信业务禁区,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%,长银消费金融的合规迷雾
因征信业务遭罚,作为西北首家持牌消金公司的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银消费金融”)近日被卷入舆论中心。对于被罚事宜,长银消费金融6月7日回应记者称,罚单所涉事宜主要因免报逾期时出现上报错误,后于2020年末完成优化工作。
横亘在长银消费金融面前的,除了征信罚单的困扰,还有高息的质疑。
记者调查发现,长银消费金融App中面向个人用户的信用贷款产品“畅开花”,页面展示贷款年利率为18%-24%,但亲测后发现,除去审核后23.4%的贷款利率外,罚息年化利率也高达24%。由此来算,长银消费金融该笔贷款的综合成本不仅超过24%,甚至超过了36%。在分析人士看来,罚息等费用应该包括在消费金融机构披露的贷款利率中,央行同样要求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。
征信报送存迷雾
查个征信,却发现了一笔莫名的贷款。读者汪喻(化名)近日向记者倾诉其一次忐忑经历。“今年5月,我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,意外发现征信报告中有一笔长银消费金融发放的14000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,信用额度14000元,余额为0元。而自己并未向长银消费金融方面申请过贷款。” 汪喻无奈地说道,“当时我就慌了,怀疑自己的征信信息被盗用。”
汪喻随即查看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账单,在对应的贷款时间里并未收到该笔费用。汪喻也进一步陷入了遭遇个人信息被冒用贷款的恐慌中。
“后来长银消费金融客服联系我,提到了我是在一家分期平台购买了100元的商品,获得的总授信额度是14000元,‘余额为0元’就代表自己没有借款。”汪喻指出。不过,在采访中,汪喻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疑惑,为何自己只消费了100元,但在征信报告中体现的却是14000元,在授权流程中也没有体现,很容易造成用户误解。针对这一情况,记者详细对比了多家金融机构的征信报送信息,报送内容基本都是以信用额度+余额的形式。
对此,记者使用个人信息实测了长银消费金融“畅开花”贷款流程。在关于逾期征信报送方面,正如汪喻所言,长银消费金融提供的服务协议以及借款合同中,均只提到“将失信信息报送个人征信机构”,并未对报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。
针对上述情况,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解释道,征信报告里体现授信额度是常见做法,可以参考信用卡,一般会显示授信额度及使用余额,这一模式符合监管要求。但为了避免用户误解,金融机构应该对相关客服进行专业培训,并给予用户耐心解释,解除客户担忧。
“对于这类容易造成用户误解的金融服务,金融机构应当强化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沟通,充分尽到解释说明义务。重视金融消费者的诉求,成立专门部门、由专人负责金融消保机制的建立及完善,为合规工作筑牢安全底线。”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建议称。
因为征信,长银消费金融近期也被推向了舆论C位。
根据央行官网信息,央行西安分行日前对长银消费金融发出一张罚单。因为违反《征信管理规定》,央行西安分行依据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暂行办法》)的规定,对长银消费金融做出罚款6万元的行政处罚。
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,《暂行办法》“罚则”一项中,提到商业银行出现未准确、完整、及时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的以及越权查询个人信用数据库的、违反异议处理规定的等情况,由央行责令改正,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。
对于长银消费金融罚单所涉的具体事宜和整改情况,6月7日,记者向长银消费金融进行了采访。长银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,所涉事宜主要发生在2020年,公司对部分受疫情影响的在贷客户进行免报逾期时数据处理异常,导致该部分数据上报错误,在2020年末已完成该部分数据的补报和优化工作。
综合年化利率超24%